- 从“跨越S曲线”到“大爆炸式颠覆”
- ...它们适用于企业的各种业务创新,应对颠覆挑战。
HBRC:你的大爆炸式颠覆源于克里斯坦森的颠覆性创新,你对其他创新模式怎么看?
纽恩斯:我认为如今的创新分为四种模式,第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创新,指一个高价品牌不断发掘降低成本的方法,利用物美价廉的产品吸引中下端消费者。例如梅赛德斯-奔驰,它一直以豪华与高性能著称,之后开拓了中端车型满足白领和年轻消费者的需求。
第二种创新,也就是克里斯坦森提出的价值向上方...
- 2014-01-07 19:43:00 哈佛商业评论首页 点击:1262 评论:0
- 新闻出版业,别再自怨自艾!
- ...这么幸运该多好。
现在媒体面临的问题无关读者习惯,而是有关广告商习惯,尽管前者在目前行业格局的转变中备受关注。过去,出版商印一本收一本的钱,而在网上每发行一本只收取几分钱费用。我无法理解个中逻辑:同样的品牌,同样的内容,加上更方便的递送和个性化服务,为什么要少收钱?况且,广告商可以实时跟踪网上的广告投放影响力。综上优势,线上广告应该比传统广告更值钱才对。毕竟,在《广告狂人》的年代,哪些人会被响亮的...
- 2014-01-29 20:52:00 哈佛商业评论首页 点击:313 评论:0
- 当商业习惯违法时
- ...会”内的供应商也不会亏钱。丰田的订货保障了他们的生存空间。
第二,丰田汽车名声在外,能成为丰田“经连会”一员,本身就是一种市场信誉,也是对产品的质量证明。
第三,利用剩余生产能力,可以为其他品牌的汽车提供零部件,但这时的价格却是市场价格,有时甚至高于市场价格。
如此说来,这么好的事情,为什么其他企业不来仿效呢?那是因为这种操作有两个前提。第一个前提是核心企业必须对市场有决定性的影响,无论是在份额上...
- 2014-02-18 09:51:00 哈佛商业评论首页 点击:500 评论:0
- 传统银行的挑战者:星巴克、谷歌、阿里巴巴
- ...,且拉远了银行与顾客间的距离。
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是,新的竞争者开始把银行定位成局限在后勤支持的角色,而非银行业者自己,站在第一线直接成为顾客的财务管理代言人。如Bancorp这类自有品牌银行(private-label banks)的崛起,为新的合作机会提供了动力;且合作对象不只是像新问世的Simple和Moven,更有T-Mobile和谷歌这类的大企业,显示出规范所形成的屏障可能没这么难突破。
...
- 2014-03-20 11:09:00 哈佛商业评论首页 点击:1321 评论:0
- 谁来经营你的中国业务?
- 在20世纪90年代,几乎我面试的每一个中国员工都至少会说一次下面这句话:“我会尽力而为!”
那时年轻人非常渴望在跨国公司工作,想要与全球知名品牌联系在一起,希望能在全世界最优秀的公司中学习。
今天,“尽力而为”的态度依然很普遍。但中国的员工已经了解到,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管理技巧与制度有...
- 2014-03-26 17:16:00 哈佛商业评论首页 点击:382 评论:0
- 印度盛产CEO?
- ...,500强中的8家印度公司没有一家由非印度籍CEO领导。事实上,总部设在“金砖四国”的112家500强企业中,仅有三家公司由外籍人士出任CEO。这些国家的公司正在寻求转型,凭借过人之处在发达国家建立自己的品牌,而不单依靠低成本竞争。然而,对于那些外籍人才来说,“金砖四国”企业在寻求CEO时展现的局限性越发令人感到不安。
现在再看微软选择印度CEO这件事,有意思的是,有评估称微软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员工...
- 2014-04-02 14:42:00 哈佛商业评论首页 点击:982 评论:0
- 员工越成长 企业越成功
- ...地区开展零售业务和其他商业项目,员工约为1100人,旗下有Robertson Properties Group等子公司、Pacific Theatres和ArcLight Cinemas两个影院品牌,以及新近营业的Hollybrook Senior Living养老院。2011年5月,Robertson Properties入选Retail Traffic杂志评出的全美百大零售物业公司。影院方面,...
- 2014-04-08 16:47:00 哈佛商业评论首页 点击:2191 评论:1
- 专访柯达前任董事长兼CEO彭安东:“减法”转型
- ...建立了一个工业园,邀请20多家公司入驻,为它们免费提供土地、设施和能源,惟一的条件就是保留下柯达的员工。
事实证明,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,获得了社会的认可。对柯达而言,虽然代价昂贵,但是保护了柯达品牌的美誉度。
HBR中文版:柯达重组过程中最难的,恐怕是胶卷业务的重组吧?
彭安东:是啊。重组胶卷业务极其艰难,因为这是柯达最出色的业务。为了能够让社会接受,柯达付出了昂贵的代价,到2007年,这项...
- 2014-04-08 17:13:00 哈佛商业评论首页 点击:1953 评论:1
- 超越CSR战略
- ...曾于2009年被《金融时报》评为“新型市场年度可持续银行”,成为中国第一家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的银行。根据公开数据披露,其每股社会贡献值逐年上升。据咨询公司Interbrand的数据,兴业银行的品牌价值在2010-2011年间增长了50%。
虽然CSR在中国落地生根的时间不长,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一些领先企业的进步。如同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位置一样,它们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同样也是“先行者”与“后来者”的结合体...
- 2014-04-08 17:35:00 哈佛商业评论首页 点击:1267 评论:0
- 收购只是一种工具
- ...但最终现代汽车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一席之地。
HBR中文版:你在文中提到,并购是最后的选择,为什么?很多公司把收购当作最容易的选择。
凯普伦:容易的选择?我们看到太多公开宣布的收购项目最终未能达成,这对公司品牌和信誉造成很大的损害。在未来并购中,你的潜在买家或卖家可能第一轮就不把你考虑在范围之内。坦率地讲,这也关乎国家竞争力,如果一场并购案的潜在买家包括中国公司、澳大利亚公司、法国公司,如果该国的...
- 2014-04-08 18:18:00 哈佛商业评论首页 点击:1238 评论:1